心一也,未杂于人谓之道心,杂以人伪谓之人心。
更重要的,他们转向‘内圣主要是为‘外王的实现作准备的,因此他们深信‘外王首先必须建立在‘内圣的基础之上。……唐之儒亦能综合孟、荀,故如魏徵、陆贽辈之相业,彪炳千古。
儒者的使命不是致力于道,而是致力于文,即传承礼文制度,庶几不丧斯文。否则非但不能理解古人,反而有可能南辕北辙,愈有条理统系,去古人学说真相愈远。兒宽就是以文学掌故派往廷尉府,但是廷尉府认为他是一介儒生,不习法律,因此不允许他进入职能部门工作,直接将他赶出廷尉府,派到北地郡的畜牧场去看管牛羊了。此即思想—制度—行为模式。有子曰:‘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
虽有人焉,强聒而力持,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。为儒家理想之制度,而于秦始皇之身,而得以实现之也。孔子称赞颛顼的德行符合仁的标准,有大仁,因而合乎民之父母的要求。
朱熹认为戒惧和慎独应该分开来讲,前者是防之于未然,后者是察之于将然。君子欲行孝悌仁义的大道,必先自身行忠信才能获得,如果自身骄泰就会丧失。孔颖达疏:此一节覆明前经治国齐家之事。于此一立立定,便是端木澄源,便是立诚。
竹子四季常青,松柏不畏严寒,都象征君子高贵的品德,体现了儒家推崇的气节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喧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不欲下之不忠于我,则必以此度上之心,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。在中国文化中,梅、兰、竹、菊被称为四君子,竹子被称为君子,是以其常青高洁、中空、有节、挺拔的特性,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心地纯净、谦虚、有气节、刚直不阿,表里如一等美德的象征。北宋李觏《富国策第一》:圣贤之君,经济之士,必先富其国焉。忠君是孝父的扩大,家与国相通,君与父相代,故形成了以忠孝治天下的政治文化传统。
道,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。黄灏谓:‘戒惧是统体做工夫,慎独是又于其中紧切处加工夫,犹一经一纬而成帛。所以然者,盖邦本厚则邦宁而君安,乃所以益也。《论语·学而》载有子说: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
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君民者,子以爱之,则民亲之。‘如切如磋者,如骨之切,如象之磋,又能自修也。
这也是儒家的一贯思想。其中疏瀹澡雪见于《庄子?知北游》:汝齐戒,疏瀹而心,澡雪而精神。
这里接着上面进一步阐明絜矩之道,引《诗经》两句诗,提出老百姓喜爱的君子也喜欢,如发仓廪、赐贫穷、赈乏绝。来源:《中原文化研究》2022年第3期,第5-14页。结语 《大学》中的君子既指有位的天子、国君,也泛指有道德修养的士君子。就齐家与治国的关系而言,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条件。诚意只是慎独工夫,只在格物上用,犹《中庸》之‘戒惧也。后一个慎独要是要君子不自欺,察于隐微之间,由中及外,表里如一。
‘生之者众者,谓为农桑多也。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,以追求财富的积累,只知聚敛,吝啬其财,劳役其身。
不仅国君如父,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也是百姓的父母官。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
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与财利,不能正也。
《大学》中的君子既指有位的天子、国君,也泛指有道德修养的士君子。孔颖达又说:‘有斐君子者,有斐然文章之君子,学问之益矣。能谨其独,则能诚其意也。家族是家庭的扩大,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。
朱熹《集注》:发,犹起也。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
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:其机如此。本文对《大学》涉及君子的重要章节结合历代注释加以疏解,挖掘其君子思想,阐明君子之道,以弘扬君子文化,倡导君子之风,推动相关研究。
孔颖达疏:此一节明诚意之本,先须慎其独也。孔子在这里给子夏解释君子怎么才能成为民之父母,引《诗经?大雅?泂酌》凯弟君子,民之父母,告诉子夏必须通达礼乐的本原,致五至而行三无,即使志、诗、礼、乐、哀五者并至,乐、礼、丧三者超越于具体的声音、形式和服装。
孔子言之曰:‘其不伐则犹可能也,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。此所以家齐于上,而教成于下也。本荒而用侈,则天不能使之富。君子为民父母的主题常见于儒家典籍,《尚书·洪范》篇:天子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。
所恶如己之讐,务思所以去之。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,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。
古代儒者在主持礼仪前都必须浴身斋戒,澡身浴德,修养身心,使之高洁。又说: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
朱熹在《大学或问》卷二中还说:盖《盘铭》言自新也,《康诰》言新民也。不諠不忘者,盛徳至善入人也深,君子小人各得其所,又以道觉民之功也。